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关注民生
投稿

甘肃省长任振鹤万字经典讲稿:新型工业化到底怎么干?

2023-12-15 13:46:42 来源:新华卫视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春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新华卫视网詹宏升甘肃综合报道;任振鹤指出;要顺应大势、抢抓机遇,精准把握我省新型工业化的方向方位

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我省来讲,是统筹国家所需与甘肃所能的结合点,也是重振我省能源、资源、产业优势的突破口,可以说正当其时、正逢其势。

第一,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有政策红利之机。李强总理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讲话中明确,由央企牵头,梳理14条重点产业链条,制定“一链一策”行动计划,就是立足于破解“卡脖子”技术提出的,其中很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与我省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科技力量等优势条件高度吻合,这是一次大机遇,也是一个“大礼包”。比如集成电路领域,我省的天水华天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能力为全球第六、国内第三,在去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66位;还有基础材料领域,我省金川公司镍钴铜新材料、方大碳素石墨电极材料、酒钢集团钢铁新材料、兰州石化化工新材料等等,都是我们对接政策、承接政策的载体。各级各部门要提前研究、及早谋划,加大“跑部进京”力度,力争更多产业链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甘肃,让新型工业化之“机”更好转化为甘肃发展之“势”。

第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有资源能源之优。经济发展是由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决定的,资源能源是工业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我省资源能源种类丰富、总量富集,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不可或缺的资源优势。从近几年我们抓工业的实践来看,要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向好,就必须紧紧扭住改革、创新、科技、人才四大引擎,走出一条“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产业发展路子。从矿产资源看,我省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5位,已发现各类矿产18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114种,镍、钴等12种战略性矿产储量居全国第1位。煤炭、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6000万吨、1090万吨、5.2亿立方米。从风光资源看,我省风能、光伏技术开发量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5位,装机容量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1位,新能源装机规模4530万千瓦、占比达到58%。从科技资源看,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拥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一院三所”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在重离子物理、化学、大气、草业、冰川冻土、文物保护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涌现出重离子加速器等一批“填空白”“创特色”的重要科技成果,如酒钢集团不锈钢成功替代进口材料应用于国内诸多剃须刀品牌,市场份额达到85%以上;白银集团“白银炼铜法”是国内唯一原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冶炼技术,单台白银炉实现了15万吨的产能规模,综合能耗和成本均能下降15%;天水长城开关代表国内中压开关设备生产企业首次进入核电核岛,打破了国际大型企业对核级开关设备市场的垄断;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金川精密铜材公司突破了无氧铜制造技术壁垒,研制的无氧铜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这些科技资源我们要善于综合运用,健全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攻关和成果转化的联动机制,让本地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三,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有产业基础之实。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之初,156项国家重点项目中16项布局甘肃,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当时甘肃工业真是热火朝天、激情燃烧、大放光彩,兰州成为“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桶“争气油”;兰州通用机械厂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抽油泵、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根抽油杆,天水锻压机床厂、风动工具厂、星火机床厂等研制生产的产品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甘肃铝工业以占全国铝冶炼1/4产能的规模独领中国铝工业“风骚”20年;“铜城”“钢城”“镍都”的名气曾几何时多么响亮。近年来,我们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N+X”攻坚战,传统产业优势不断重塑,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工业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水平;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工业挑大梁、唱主角、作贡献的功能地位愈发凸显,呈现出投资结构更优、发展动能更强、产业韧劲更足、安全基础更稳的“小气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新型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我省与追赶目标吉林省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未来发展上我们不能“齐步走”,也不能“小步走”,要以更高的发展速度,大步向前追赶目标。

第四,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有追赶进位之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从区域发展来看,各地都把新型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工业、兴产业,像浙江省已经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提出“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像江西省提出了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像江苏召开了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明确主攻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面对各地竞相布局新领域、抢占新赛道的逼人态势,我们唯有加快追赶、跨越发展,才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另一方面,从我省自身来看,我们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前端,连基本的工业积累都还没完全完成,推进新型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我省工业规模偏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的0.56%,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0.82%;工业占GDP的比重2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制造业占GDP比重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发展仍然慢,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5.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要解决“三个不平衡”问题,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两新”目标,唯有把工业这个最强引擎抓得牢而又牢,把工业这个底盘支撑夯得实而又实,以强工业促进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深度融合,才能蹄疾步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

第五,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有贡献大局之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确保极端情景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就是为了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省工业在全国工业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优势更加明显、作用更加彰显。面对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如果我们站位不高、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几年过去,回头再想做,可能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要拿出扛责任、作贡献的姿态和担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深化产业合作,各领域畅通循环链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全国大局体现甘肃担当、作出甘肃贡献。

要扭住关键、靶向用力,深刻明晰我省新型工业化的路径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实现新型工业化。各级各方面要聚焦重点、攻克难点、疏通堵点,尽快明确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以更优路径、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奋力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铸就新辉煌。具体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在七个“新”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要改出新活力。传统产业占我省工业比重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底座,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当成“低端产业”做减法,而要作为“基础产业”增优势。要推动石化产业提质延链。坚持扩规模、提等级、延链条、增效益,加快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庆阳石化打造精品城市型炼厂,玉门油田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延伸发展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特种涂料、催化剂等精细化工,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产业体系,石化工业产值2027年要达到3200亿元。要推动冶金有色提速增效。做优镍钴、精品铜铝加工等千亿级优势产业链,加快推进金川公司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等重点项目,实现黄金等重要矿产就地精深加工,做精稀贵金属等特色产业链,巩固高速增长态势,冶金有色产业产值2027年要突破4000亿元。要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提档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培育壮大电工电气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通用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现代农机装备等细分行业,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装备制造产业产值2027年要突破1000亿元。

二是加速成长壮大,新兴产业要育出新动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7.8%,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新能源产业要提质效。加快在建27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重点推进风电、光伏装机并网,力争年底前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壮大风机制造、光热设备、新型储能电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金车储能磷酸铁锂电池等相关项目。生物医药产业要扩规模。以现代中医药、生物制品和化学药为主方向,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辐射中西亚的生物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总规模2027年要达到120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建集群。尽快制定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先进钢铁等领域,建设浙江巨化集团源网荷储硅氟新材料产业集群等重点项目,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品牌价值领先、国内影响力强的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产值2027年要达到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要抓突破。目前我省在电子信息产业上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华天电子等骨干优势企业,要围绕5G、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培育更多优势企业,串珠成链打造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和智能终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027年要力争达到450—500亿元。现代服务业要促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检验检测、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制造牵引服务,以服务支撑制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现代服务业规模2027年要突破1000亿元。同时,要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抢先机,聚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领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创一批跨界融合新模式,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用新材料及装备、人形机器人等五大领域,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

三是加强企业培育,主体带动要带出新气象。企业强则工业强,企业兴则工业兴。要坚持抓大育小、梯度发展,推动各类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大型企业要“顶天立地”。引导国有企业发挥好“国家队”的作用,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好服务全省发展大局。遴选一批营业收入有望突破千亿、五百亿、百亿和五十亿元的目标企业,实施“一企一案”精准培育,担负起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责任。中小企业要“铺天盖地”。坚持“扶小、促小、强小”,持续深化市场主体培育“五转”工程,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推动企业上规入库。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建立企业培育升级后备资源库,推动中小企业向“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发展。加快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想方设法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专精特新”企业要“抢占高地”。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研发高精尖产品,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同时,要推动大中小企业组团发展,围绕产业链打通供应链,塑造上下游产业合作和利益开发共同体,让下游企业依托链主企业成长,让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发展,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四是加力技术变革,科技创新要创出新效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32%,是全国平均水平(2.55%)的51.8%,排全国第22位,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0.72%,仅有全国平均水平1/2,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要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抓攻关。我省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农机装备、石化装备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这些都是国家亟需突破的重点方向。要全面梳理我省优势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行动计划,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同时,还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在我省落地布局。要突出产业基础再造抓突破。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短板,全面梳理我省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和潜力的产品清单,制定技术攻关路线图,集中力量攻坚突破。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推动“国货国用”,以高质量供给促进高水平应用,供需两端发力开发更多自主产品。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抓创新。树牢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平台向企业布局,科技项目向企业倾斜,研发经费向企业投入,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目标,拓展联合攻关新机制,构筑延链补链新体系,构建互融共进新业态,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用足用好甘肃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发挥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真正让各类平台成为企业创新的“大舞台”、成果转化的“大基地”、需求应用的“大场景”。

五是加深融合发展,数智赋能要赋出新模式。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要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作“大文章”、见“大成效”。基础设施要夯基垒台。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省内骨干网络架构,深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快推进“东数西算”等算力资源协同发展,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信息基础支撑能力。数字转型要纵深推进。链主企业要率先开展数字化应用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突出问题。智能制造要降本增效。引入智能制造技术,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企业关键生产环节工艺数据自动采集,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实现能源消耗的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工业领域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下一步省里将就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抓好落实。

六是加大绿色循环,节能降碳要腾出新空间。绿色就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总量2/3左右,碳排放量70%左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产业发展要绿色低碳。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和减碳升级改造,探索替代降碳、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和转化降碳等主动降碳路径,加大重大低碳技术目录推广应用力度,深化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绿色制造要全面推行。加大绿色制造工艺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推行轻量化、节能降噪、可拆解回收等核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产品设计方案,提升工业产品绿色设计能力,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清洁生产要发展壮大。加强清洁生产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减少重点行业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和排放,开展末端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环境治理装备,培育壮大清洁生产产业。资源利用要吃干榨净。开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再生铜、铝、钴、锂等战略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比例,推动多种有价组分综合回收。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七是加效园区建设,产业集聚要聚出新优势。坚持将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各类园区工业首位度。要提升园区承载力。持续加大工业园区“七通一平”等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园区要素支撑能力。分批次分产业培育发展代表性开发区,推动金昌金属新材料、嘉峪关特种钢材、兰州新区大数据、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增效,依托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等有条件的地区,创建一批省级新型工业化试点,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要提升园区吸附力。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加快建设产业转移集聚区,实现转移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以举办2023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为契机,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与中东部地区全面合作,持续推进“甘肃资源+东部企业”“甘肃基地+东部总部”“甘肃制造+东部研发”“甘肃产品+东部市场”等多元合作模式,促进需求升级与供给匹配协同共进、省内与省外产业错位互补、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精准结合高效循环。要提升园区竞争力。各市州要坚持全省产业发展一盘棋,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在合理分工中扬优势,在优化发展中走新路。比如,金昌、酒泉、嘉峪关等先发区域要巩固提升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努力在新型工业化中走在前、作示范;兰州、天水等后发区域要依托厚实的工业根基,在新型工业化中奋起直追、赶超发展;甘南、临夏等生态脆弱地区,在新型工业化中要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

要笃定实干、彰显担当,坚决扛牢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千钧重责

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各种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绝对是空前的,能否真正抓住用好,关键看我们自身的作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奋力拼搏,苦干实干,努力蹚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健全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省强工业领导小组要担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责主业,加强统筹指导和跟踪问效,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要建立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对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实施省市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定期公开、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倒逼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完善优质的政策体系。用足产业政策,推动各类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纵向贯通、横向衔接,抢抓国家支持工业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机遇,争取为我所用、助我发展。用好财税政策,顶格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兑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保险补偿机制,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改旧育新。用活金融政策,拓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政银企保”常态化长效化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要结合当前化债任务,对投融资平台“一企一策”明确措施,强化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稳妥压降债务,有效疏导风险。同时,要加强各类政策协同联动,优化落实方式,打出政策组合拳,释放政策大红利。

三要强化有力的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着力推动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构建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供储销体系,提升煤电油气等能源要素保障能力。要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完善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制度。要落实重大项目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强化重要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对先进制造业、“三化”改造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强化人才保障,引进和培育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国际顶尖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人才队伍。

四要锤炼过硬的能力作风。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靠的是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真本领,靠的是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硬作风。要涵养争一流的志气。落后不是甘肃的固有标签,甘肃工业企业也一样可以成为单项冠军,比如金川集团镍盐公司今年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认定的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我们要在新型工业化的赛场上,敢于与优者对标、与强者比拼、与快者赛跑,全方位提升各领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拿出破难题的真招。瞄准新型工业化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深入研究,对症施策。比如针对我省工业产业品牌效应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要有争做精品、追求卓越的意识,深入实施“甘肃制造”品牌创建行动,用好省政府质量奖,重点奖励制造业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人无我有的大品牌,不断推动甘肃产品向甘肃品牌跃升。要下足抓落实的硬功。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提升真抓实干的拼劲韧劲,激发赶超进位的内生动力,要时时想在前、干在前,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用涓涓细流的落实汇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工业新篇章。

文章来源:新华卫视 责任编辑:张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华卫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新华卫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10-59447868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公布 | 联系我们
本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