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卫视榆林报道(拓小伟):“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陕北人的大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在陕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陕北人把它称为“小年”,也称为“灶王爷节”。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祭灶”仪式。对于这一习俗,陕北民间叫“送灶王爷”或“送灶马爷”。灶台上摆一香炉,烧上一炉香,摆上鸡肉、饺子、糖糕,盼望灶马爷食了供品上天后多多美言,带回来吉祥。于是,二十三之后也就进入了张罗置办年茶饭的高峰了。这时最辛苦的要数各家的掌勺女人了。她们要忙一家人的吃和穿,里洗外涮,烧肉蒸糕、做浑酒、生豆芽、炸油馍馍拌豆菜,做酥鸡,炸丸子,里里外外还得大扫除。在农村,赶集置办年货,卖掉自家的鸡和羊,换回招待朋友的烟酒、瓜子花生、冷拼冷盘,给父母儿女置办新衣,还不忘买上几串鞭炮。
腊月的最后一天,陕北人称为“月尽”,这一天,会是忙碌红火的一天。早上一起床,女人们就开始炸油糕,预示着来年生活节节高。和炸油糕一起吃的是陕北家家户户都有的熬酸菜。这一天的中午,天暖和了,家家户户便忙着贴对联,大人娃娃喜气洋洋。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喝着酒,这一年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勤劳的陕北人民把所有的祝福都倒在了酒杯中。
正月初一拜大年。吃饺子,包银元,预示着今年发大财,小孩子们要给老人们磕头拜年,老人们会给压岁钱。正月初二,是结婚的女婿带着媳妇拿着礼物见长辈的日子,俗称“看人”。这是陕北人祖祖辈辈的习俗。正月初三至初八各个村里秧歌队们要去家家户户拜年,也称“延门子”。在敲击的节奏和人群的旋转中,人人兴奋不已,彻底忘我,这简直就是一种融化于天地之间的愉悦体验,也是一年当中最清闲的日子。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大部分村庄晚上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利,平平安安,这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
陕北的年,总是异常的热闹。特别是陕北榆林市绥德县郝家墕,今年的年味更是不一般,村里平时只有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不到 20 人,可今年,182 名在外拼搏且早已出山多年的游子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与村里的老人孩子共同过了一个团圆年,他们欢舞歌唱,共聚一堂,吃着传统的年夜饭,炖羊肉、猪肉翘板粉、小酥鸡、丸子、烧肉、酥鸡、酥排骨,光听菜名,就让人忍不住口水涟涟了。秧歌场上,伞头儿右手举伞,左手拿着可以摇出声音的“虎撑”,带领队伍,掌握快慢节奏,走的场子,了然于心,舞台上,百姓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民家小剧,让村民们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海洋,也使在外的游子们感受到浓浓的故乡情,体验到久违的传统年、幸福年。
正月十五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在黄河流域流传着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正月里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是从陕北流传过来的古老的习俗。到正月十五下午,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浑厚的锣鼓,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最早是"四曲"后来发展成九曲的,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九曲”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其回廓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夜幕降临,360 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待到正月十六,在家跳个火堆,这个年才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