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汉县为破解盆周山区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缺乏、主体培育不强等难题,以秸秆饲料化为重点,全域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农作物秸秆在宣汉实现了华丽转身。
种养循环 实现县域全覆盖
走进宣汉县大成镇四川缘满宏圃肉牛养殖基地,只见一头头蜀宣花牛整齐排列,从栏中探出头来,饲养员正开着撒料车,将混有秸秆的草料投放在食槽内。
该基地地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预计总投资达3.5亿元,目前肉牛繁育场存栏肉牛1500头,母牛繁育场存栏牛1000头,预计年产值在3.8亿元以上。
“我们公司与养牛基地签订了秸秆收购协议,从农户和种粮大户手里收购秸秆进行集中加工,每天可以生产300余吨饲料。”宣汉县百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达开介绍道。
宣汉县积极推行“肉牛养殖+秸秆利用+粪污消纳”种养循环模式,由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及玉米,形成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种植农户”秸秆订单收购的模式,企业全程技术指导,秸秆按照市场价格回收,养殖场粪污免费提供给种植农户消纳,实现了肉牛养殖与秸秆饲料化利用有机结合。
目前,宣汉县规划建成秸秆收储运中心21个,建成秸秆收储点70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预计今年全县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15.78万吨,利用率达30.85%,同比增长48%,居全省前列。
完善设施 催生利用大效益
来到宣汉县樊哙镇古凤村,只见道路四通八达,联通各块田地,水稻收割机、秸秆打捆机在田间忙个不停。粉碎后的水稻秸秆被吸进打捆机的“肚子”,经过打包,“吐”出一捆捆方形的草包……
“现在收割完粮食,马上就有技术人员来田里帮忙回收秸秆,直接拉到收储点,真给我们省去了不少麻烦。”村民雷远见乐呵呵地说道。
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累计建成收储运道路1.2万公里、高标准农田55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5300亩,完善电力设施20余处,补贴秸秆收储运设备350余台套,为秸秆饲料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宣汉县按照“养殖+利用”相结合原则,推动加工利用主体与70家养牛场签订销售订单,建成秸秆养牛示范场28个,带动100余家规模养牛场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
就在费德翠工作的瓦窑村农作物加工厂,上千平米的厂房内,秸秆裹包堆积如山。农作物加工厂每年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租金10万余元,不仅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提供临时务工岗位100余个,吸纳200余农户就地就近务工。
变废为宝 促进农民大增收
宣汉县创新打造“村集体+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将秸秆收储点租赁给市场化主体运营收取租金,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自主经营秸秆收储点获得收益,同时,让周边群众参与务工,增加收入。
“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不光能提高村民收入,同时也避免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大成镇党委书记陈大双说道。
头顶碧蓝的天空,漫步在金黄色的田野,粉碎机、打捆机仍在轰隆作响,长长的秸秆被打成了细碎的养料。一幅幅乡村更绿、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美丽画面正在宣汉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