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刘光辉 张成云)今年以来,武冈市水利以“强弱项、补短板”为基调,构建较为完善的“三长”(乡镇行政首长、水厂厂长、水井井长)管护机制、监管机制, 通过自来水、打井、饮用山泉水及改造提质原水厂等方式,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确保了该市脱贫验收顺利过关。
2017年以来,共投入涉农整合资金2.2亿元。一是水源水量有保障。2014年以来,全市共建成人安饮水工程982处(其中水池水井820处)。有日供水20m3以上的供水工程149处(包括千吨万人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9处),通过建设全市所有人口每人每天均可获得35L水以上。二是水质有保障。全市确定了13处千吨万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做为水源保护区,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污染源开展了清理整治,各类水厂加强了制水管理,水质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玉溪河、资水上游水质达Ⅱ类标准,全市有关水源监测点水质均达Ⅲ以上标准。三是取水方便程度有保障。全市91981贫困人口无一例取水水平距离超过800米,或垂直距离超过80米;取水水平距离400米以内的88302人,占96%,实现了在400米范围内水井密度达到1-2口。四是供水保证率有保障。年供水保障率均达90%以上,通过脱贫攻坚建设管网延伸工程、单村联村工程、水井水池工程和巩固提升规模水厂覆盖,全市农村人口供水实现了多种保障。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2%以上,对标脱贫退出验收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复核标准合格率达100%。
今年,该市以开展巩固提升为重点,以“回头看”重要抓手:
1.加强水源环境管理和水质检测监测,提升水质合格率。成立农村安全饮水水质检测中心,明确3名业务骨干专门负责农村水质检测工作。对全市50m3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检测频率每年达4次以上,覆盖率达100%;全市面上水池、水井分批分季采样,保证每村不少于1处水井检测,年检覆盖率达100%。市水利局立即组织各类水厂业务骨干培训,全面提高水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全面提高制水能力、自检能力。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全市把重心立即从“以建为主”转到“以管为主”。一是建立完善“三长”负责制的饮水安全责任保障体系。各乡镇长(办事处主任)是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的行政责任人,对各类人饮工程供水安全负总责兼任“总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或副主任)兼任联村以上集中供水工程的水厂“厂长”;各村主任为单村饮水工程厂长,组长为水井“井长”。要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安全三个责任人的管理责任体系和全面落实管理员、安全员、保洁员“三员”履职管护机制。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强管理,适应发展需求,切实将“一乡一张图、一点一口井、一井一班子、一季一检测”的安全饮水“四个一”管理模式落到实处。二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保障安全饮水“建得起、用得上、长效益”。市政府拟对集中供水工程每年预算给予一定的管护运行补贴。三是对少数村组院落的季节性缺水问题,按就近原则制定临时性就近送水解困方案。特别是贫困人口,一一落实帮扶责任人,保障贫困人口每人每天可就近获得35L以上的供水需求。
3.全面开展饮水安全“回头看”整改行动。全市成立市长任组长的整改领导小组。建立市水利局负责牵头组织,乡镇(街道)为主包干落实整改的责任机制。主要对症“四看”整改。一看工程效益发挥情况,二看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状况,三看水质情况,四看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情况。重点检查2005年以来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否有“面子工程”,是否有“半拉子工程”,是否有闲置、报废工程等等,整改工作从8月底到11月30日历时三个月。开展要进点进工程排查,形成问题清单,建立工作台帐,逐项制定整改方案,采取督查督导、通报、考核、约谈、问责等措施强力推进。
4.积极应对疏导舆情。对关于人口饮水安全的信访舆情以及上级交办的12件交办件,开展“回头看”核查,按“一单四制”要求建立包干负责机制,确保问题线索得到有效处理,提高群众满意度。
近年,该市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大水源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和联合执法,强化污染源管控,确保河流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标,多渠道、多形式向社会公布水源保护信息,鼓励水源周边居民举报违法涉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