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是这样的,一个笼子里,鸡和兔一共15只,共有40只脚,鸡和兔各几只?我选择了一个大众解法,设鸡有X只,兔子有Y只,则
X+Y=15,2X+4Y=40
解方程式:得:
X=10。Y=5。用了三分钟,解了个简单的方程式,我就算出来了,笼子里有10只鸡,5只兔子。
弟弟找了个笨办法,找了一张白纸,认认真真的把所有可能性都列了出来,如下图所示,从一只鸡十四只兔子开始直到十只鸡五只兔子。整整花了十分钟才算出来。让我好好笑话了一顿,幸亏没给他算150只鸡兔同笼的问题,不然家里的白纸都不够他用的。
万万没想到,爷爷竟然比我还要快的算出来答案。他是假设鸡和兔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0÷2=5只,鸡有15-5=10只。仅仅用了两分钟就算出来了。
到这时候,我不得不感慨,真的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人人自有人人招。
同时,我也从这里想到了当今教育的一些问题,顺便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中国人上学、读书的动机,在古代唯一的目的是出仕做官、光宗耀祖;在当代的目的是读好学校,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上好大学成了出人头地的出路。这种思维几乎在所有的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各个学校、工作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成绩、文凭。这种思维我觉得是错误的,因为它禁锢了学生发展的天性、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由、限制了人成长的规律。由此看来,我们是在工厂规模化生产的产物,没有例外,每个人都一样,从小到大也受着一模一样的教育,思维方式也都固化的。反而缺少了创新性,也就没有了创新思维。
记得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曾经说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也更论证了人才也都是各个方面的,都是不同的。千篇一律的不是人才,那是产品。
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教育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性。当前教育的软肋就是没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的做到有教无类,也就不能因材施教,更不要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事情了。空中楼阁只能是空话,也只能变成教育的笑话。
现在,研究和实践的人员缺少创新性,已经成为制约创新性发展教育的一大壁垒。
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创造性地教,从教材、教具、案例到教法都应该有新意,需要教师思维活跃、机敏睿智,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在注重知识讲授的传统课堂中接受的教育,入职之前,教师资格证考取采用的是纸笔考试,不考察创新能力,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内容也很少与创新相关。入职以后,考核制度也不鼓励老师跨学科发展,教师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局限在学科壁垒之内,“俄罗斯套娃效应”的出现在所难免,导致知识的传承呈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一个中国特有的怪现象出现了:我们学生进入学校之前一个问号,充满好奇和想象,而离开学校之后却变成了一个句号,好奇的火花渐渐地熄灭。
如此长久以往,我们的创新性如何得到发展,创新性教育又如何落实呢。关于我们的教育创新,应该着重于方法高效、低耗;内容实用、易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让减负实现,而不是负负得正,越减越多。
希望我们的教育创新早日实现,我们也能更多去多元化发展,去更好适应社会。为实现中国创新教育的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 作者:焦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