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记者就此再次前往红果树景区采访看到,疑似“地下兵工厂”所处位置表面看是一座山,但里面是贯通的溶洞,洞口处于半山腰,出口则在另一端谷底。正常步行速度,走完全程,约需10分钟。入洞后,一路向下,临近谷底出口时,便是“地下兵工厂”具体所在地。
记者看到,此处堆了大量硝矿,考察人员目测估算,堆积的硝矿约有上千吨。而距离硝矿不远处,有一个开阔地带,有多个在坎形地带凿出的土灶,烧火的灶孔以及上面的锅台明显可见,只是,因年代久远,灶孔靠里部分已被塌陷的泥石填埋,现在所能呈现的只是一个浅孔。
土灶台
而在硝矿堆放点与土灶台之间,则有一个水池,系溶洞水流经此处汇积而成,但该水池系天然形成还是人工开凿,尚不得而知。但资料明确载明,炼硝离不开水。景区负责人说,当初,景区开发初探溶洞,这个水池便已存在。
硝矿、灶台和水池,通过3个相关联的物体,考察人员初步判定,这就是一个土法炼硝场所,而硝是火药主要成分,这里又曾驻扎了太平军,不排除这便是绥阳太平军的“地下兵工厂”。
洞内堆放的硝矿
绥阳县志记载,从1855年到1864,太平军在绥阳驻军9年。资料显示,彼时,在清剿太平军的战斗中,清军大量使用了土炮,如此,火药便成了必备之物。为了在火力上与清军保持对等,太平军亦开始制造火药。
史料显示,尽管太平军挥师贵州多地,但在和清军的对抗中,屡遭惨败,在赤水,太平军更是全军覆没。而根据绥阳县志记载,太平军攻下了县城,即是说,在绥阳打了胜仗。那么,9年厉兵秣马 ,并有“地下兵工厂”作坚强后盾,是不是绥阳太平军出奇制胜的法宝?这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搜索表明,凯里亦曾有过太平天国余部曾在当地翁堤溶洞群炼硝制火药的消息报道。
考察人员测量表明,首次在绥阳县红果树景区天生桥下发现的太平天国遗址,跟离“地下兵工厂”约800米。而整个景区,溶洞密布,纵横交错,是古代驻军非常理想的场所,隐蔽性强,且易守难攻,即便被攻入,洞内兵士也易于逃避躲藏。而溶洞内不缺硝矿,可自制武器弹药。
天门洞
“地下兵工厂”就在此洞内
考察人员初步认为,迹象表明,无论是之前发现的太平军生活区、还是进一步发现的疑似“地下兵工厂”,红果树景区所处的位置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很明显已经成了太平军完备的地下军事基地。
相关链接
由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清廷对火药的管理措施非常严厉:“私煎硝磺,无论已未兴贩,均应严令禁止。”,“凡私煎硝磺三百斤以上及合成火药十斤以上者,照私铸红衣大小炮位例处斩,妻子缘坐,财产入官。”
据考古发掘,对原料硝的精选和提炼是保证火药质量的关键。古代提炼硝料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如下:将天然硝石放在无杂质的淡水中进行溶解,使其中的泥沙等颗粒性杂质初步沉淀和剔除,再把一定数量的鸡蛋清、红萝卜放入硝溶液中反复煮沸,吸附其中的渣滓和盐碱。然后用竹制笊篱捞出红萝卜和鸡蛋清,将水胶放入硝液中再次煮沸。再将硝液倒入瓷瓮中冷却凝固,使废水浮在瓮上,泥沫沉于瓮底,纯硝居于中央,最后滤水除渣,取出纯硝晒干.
经此提炼过程后,每100斤硝石约能炼制30斤纯硝,这种纯硝呈白色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