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社会万象
投稿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文化解读

2022-02-15 11:04:44 来源:新华卫视 作者: 责任编辑:孙鹏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本网讯(赵永忠 毕蓉)楹联,辞海是这么解读的:“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字数多寡无定数,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楹联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旭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见《蜀梼杌》)。至宋时将这种题词推广在楹柱上,进而形成中国的楹联文化现象。故中国的庭院馆所、庙宇楼阁,无不在其楹柱上、匾牌里都有对应的楹联、对联,已然成为中国建筑最具中华特质的文化标记,也是中国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趋之如鹜的文化追求。

中国的对联,谈天说地、评古议今,抒情言志、讲理论道,无一不可涉及, 诸事都能触到。还有,中国的对联,形式短小但文辞精炼,字数不多却意境宏远。最典型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楹联的四川成都武侯祠正殿上的那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文化解读

 

此联写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时任盐茶使的赵藩(1851~1927年,云南大理剑川白族人士,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书写。

上联讲的是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和治疆理念,一句话八个字就把诸葛亮采纳幕僚马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夺取了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旷古未有的“七擒孟获”的“攻心”战的胜利,再接续用七个字讲明了“从古知兵非好战”的军事哲学道理;下联说的是后来者须学习借鉴古代贤人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借用诸葛亮当年与法正(东汉时帮助刘备夺取汉中奠定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谋士)的一番对话(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是八个字讲“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的治世原则,再接续七个字强调 “后来治蜀要深思”,说明“政苛民怨”、“ 威刑不肃”的错误做法及其后果,实则暗讽时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政策主张。据说,毛主席对赵藩的这幅对联也给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好评。

中国楹联还与作为国粹的书法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赵藩题写的武侯祠楹联就属于上乘的书法大作。赵藩自幼习练书法,造诣颇深。赵藩宗颜真卿、钱南园,下笔浑厚有力,字体刚劲灵动之,为清代滇中书法大家,如今悬挂在昆明大观楼由孙髯翁所撰的“古今第一长联”,就是赵藩38岁时应时任云贵总督岑的毓英之请所书的。

孙髯(1711~1773年),字髯翁,号颐庵,自号蛟台老人,清代著名民间学者、古滇名士。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文化解读

 

康熙三十五年(1696),昆明大观楼建成,孙髯路经此处,见不少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为清朝歌功颂德,愤然写下这幅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以表达其鄙夷自汉唐抵清以往数千年封建王朝兴衰跌宕“都付与苍烟落照”的轮回历史。以下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标点符号是笔者加注的)——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文化解读

 

上联的着眼点在于一个“看”字!站在大观楼上,突出“奔来”,将“五百里滇池”(《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尽收眼底,作者用“喜茫茫,空阔无边”来表达此景此情,其气势堪比范仲淹“岳阳楼记”开篇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接下来作者就从东、西、北、南四面八方描画了滇池周边的四座名山——

滇池,或者说云南省会城市昆明的东面是跑马山,即“东骧神骏”;西面是有着“睡美人”美誉的西山,也称为碧鸡山,即“西翥灵仪”;北面是被视为云南龙脉的蛇山,即“北走蜿蜒”,其龙头在云南省府所在地的五华山,龙眼是昆明著名的水晶宫,龙身就是蜿蜒百里的长虫山,沿着山脉的就是连接黑龙潭的龙泉路,沿线曾经保护和生活过西南联大的那批国之栋梁文化精英,梅贻琦、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而南面,隔水相望就是著名的鹤山,即“南翔缟素”,这座山位于滇池南面的昆明市晋宁区的昆阳镇,这里曾经诞生过作为“国史之光”的堪称世界最伟大的航海家、七下西洋的郑和(梁启超语,与之并列的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史记》的撰写者司马迁)……

滇国云南是山地省份,94%的国土面积是崇山峻岭;山多少数民族就多,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是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世居的少数民族多达25个,其中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所以云南有长达4060多千米的国境线,仅次于新疆、内蒙。我们看到,孙髯翁用了诗情画意的四个排比、十六个字,就勾勒出了云南作为山地省份、民族省份、边疆省份的基本省情。真乃大手笔也!

再接下来是“高人韵士”“选胜登临”,捉螃蟹、逮螺丝的童年记忆跃然纸上。最后是秋冬夏春的旖旎风光美不胜收、岂能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的点睛处在于一个“想”字!对应“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作者感慨“注到心头”的“数千年往事”,全然不觉得“披襟岸帻”,而是“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对应上联的滇池周边的四座名山,这里“想”的是云南归化中原王朝历史,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朝代——

一是“汉习楼船”,讲的是“武帝开滇”的典故(《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馀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古代作为滇国的云南是泽水之地(读者不妨打开昆明的地图,地名多为“潘家湾”、“螺蛳湾”、“吴井桥”、“王家桥”,偶然有一块“干地”叫作“王旗营”、“王家营”,也就是驻兵的地方),还据说北方兵“不习水”,故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开挖“昆明池”操练水师,即所谓的“汉习楼船”。为什么叫作“昆明池”,大家不妨看看“昆明”两个字的写法,即与日月争光辉的所在,这可是只能在皇帝老爷居住的地方才能取的名称。君不见,康熙大帝到了北京城,方才有了北京的“昆明湖”!

二是“唐标铁柱”,讲的是唐朝时期(618—907年)大唐帝国与西南幡夷之间的一个典故(《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前已说到,自汉武帝在云南开置郡县时起,云南就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版图。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云南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变来变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频繁更迭,云南这块地方先后被若干政权统治。公元7世纪至8世纪初,在今天大理洱海及其周围地区先后形成六诏和西洱河蛮(“诏”为夷语,意思是部落,也有王、酋之意)。六诏皆为乌蛮,即今彝族的先民。其中的蒙舍诏居六诏之南,称为“南诏”。公元7世纪中叶,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不断地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等,均在今新疆境内),在南方与唐王朝争夺四川边境和云南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龙元年),唐王朝派遣唐九征率兵讨击吐蕃,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南诏王皮罗阁(697—748)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其他五诏成为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南诏国(738年-937年),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并在苍山脚下、漾濞江畔立铁柱以记之,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

三是“宋挥玉斧”,讲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公元907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李祝禅让、唐朝灭亡,此后中原地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岁月。而地处西南一隅的南诏也于公元937年被大理军阀段思平(893—944年)所灭,以大理为都府建大理国(公元937—1253年,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全境、贵州西部以及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地区)。公元961年(建隆二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据称赵匡胤曾拿着宫廷玩物镇纸用的玉斧头说,大渡河以南“朕不要了”。其时云南属大理国管辖,今昆明城那时则为大理国的所谓“拓东城”。

四是“元跨革囊”,讲的是元世祖忽必烈收复云南的典故(《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公元1253年(宝佑元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军灭大理国,渡江时用的就是皮革做成的皮囊,即所谓的“元跨革囊”。平定云南后,忽必烈选派时任陕西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的赛典赤・赡思丁赴云南履任新职,将原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区域改设为云南行中书省(后简称云南行省、赛典赤为云南省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云南省省长),把原统治全省的军事单位总管府、万户府、千户所改立为相应的路、州、县等行政区域,并将“拓东城”改名为“昆明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昆明市”(如今昆明市还保留了“拓东路”、“拓东体育场”等地名)。赛典赤主政云南期间贡献颇多,包括清理户口组织屯田、兴儒办学(修建云南历史上的第一座孔庙)培养民族官员(“虽爨焚亦遣子入学”)等,此外的一大贡献就是兴修水利,包括开凿海口石龙坝、疏浚螳螂川河道、修筑松花坝以及与之配套的银汁河—金汁河、清理盘龙江(据说在盘龙江上游修筑了用于灌溉的水坝——“梁王坝”)以及宝象河、马料河、海源河等……

然而,岁月流逝,人生跌宕,想到“注到心头”的千年往事,评价“费尽心力”的滚滚英雄,孙髯翁道破了中国至秦汉以来数千年的改朝换代其结果无一例外的都是“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的历史结局。而一幅“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景致风光,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分所破歌》)的悲情画面。无怪乎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在夸赞长联时说罢“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后,还要加上“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的感叹。连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也称赞此长联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毛泽东还按此格调(上阕“看”自然风光、下阙“想”千年历史)写下了《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文化解读

 

《沁园春·雪》的上阕写北国的自然风光,着眼点也在一个“看”字。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北上抗日,来到西北高原,极目远眺,由近(“千里”)至远(“万里”),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尽收眼底。“望”到的是,长城内外的莽莽雪原,黄河上下的银蛇蜡像,一“静”一“动”,抒发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浪漫主义英雄情怀;“看”到的是,“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祖国河山。而此时,长城内外、黄河上下的北国疆域正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觊觎。“须晴日”,表达的是驱除日寇、还我河山的壮怀激烈坚定愿景,期待荡涤尘埃、红旗漫卷后,看“红装素裹”下的祖国河山“分外妖娆”!

《沁园春·雪》的下阙写中华的千年历史,点睛处也还是一个“想”字。用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华夏几千年改朝换代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可谓是“伟烈丰功”的帝王霸主,但在毛泽东眼里他们也不过就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般”英豪。结尾处毛泽东用“俱往矣”三个字,仰天长啸一句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然,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历史视野和英雄气概要远超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孙髯翁看到的是时至晚清数千年的“都付与苍烟落照”的“暮雨朝云”、“断碣残碑”;而毛泽东看到的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祖国河山,想到的是“还看今朝”“风流人物”的亿万人民。

在我看来,孙髯翁撰写的大观楼长联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绝非其字数多达180字,与他同时代的张之洞撰屈原湘妃洞长联(400字)、钟耘舫狱中拟题江津临江楼长联(1612字)等都比孙髯翁的这幅对联长;而是伟人毛泽东的对该联的评价——“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文稿:熊思远(云南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卫视 责任编辑:孙鹏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华卫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新华卫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独家策划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10-59447868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人员公布 | 联系我们
本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