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网讯】(豫网 赵国喜)“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在河南省中牟县双奇农耕博物馆,段双奇抚摸着从农民家中高价回收的老式织布机,告诉记者,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全身的穿戴就靠一架老式织布机了,它使50后、60后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智慧。
双奇农耕博物馆馆长段双奇走村串户高价回收老物件
段双奇介绍,织布机由主体、两个滚筒、挡板、踏板、综(织布机上使经线交错上下分开以便使梭子可以顺利通过的装置)、绳索、杼(一排紧密相排的小竹条,一般有百十根均匀分布,根与根之间仅可容一根经线通过,每一个小竹条的样子类似于我们今天见到的牙签。伴着梭子左来右往的每一次啪嗒声,是框的撞击声,而框的主要作用就是用固定在它前面的杼把梭子引过来的每一条纬线砸实在布面上。
老式织布机是老年人年轻时的最爱
一般的农村妇女一天只能织布6尺,在此之前,还要进行轧花、弹花、纺线、络线、浆染、经线、刷线等工序,单是织布就要再经过作缯、闯杼、吊机、栓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工序,因此,即便是男耕女织的时代,也不是所有妇女都是织布能手的,很多重要工序都要请能手来帮忙。
繁琐的老粗布制作过程,体现出农民的智慧
在双奇农耕博物馆里,演示织布的一位农村妇女告诉记者,机身要有一定的倾斜度,妇女们端坐在织布机这一端的布柱前,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双手翻飞,穿梭往复。
当地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一架破旧的纺花车,成了段双奇的宝贝
记者在双奇农耕博物馆看到,各种各样的老式织布机及其附属设施足有十几架,问及从哪里收集这么多老式织布机时,段双奇说,以前的农村家庭,生活艰苦,特别是一些家庭孩子多,挣的工分少,别说到商店买洋布了,就是这老粗布,也是新三年旧三年,连连补补又三年。现在的农民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特别是中牟县,城镇化加速,农民住进了高档小区,穿的也早已从老粗布进步到了时尚服饰。而这些老物件只能当废木料处理,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耗费巨资,从农民手中高价回收,珍藏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更主要是的让后人记住,是我们先辈的智慧造就了今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