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东市砂石镇真人岭学校 申庆良
阅读经典,对我这样一个老师来说,像呼吸一样自然,也像呼吸一样重要。
但不是老师的你,为何要阅读经典呢?
疫情期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两种不同风格的宣传口号,曾引发过热烈的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可能只是“隽永”和“秒懂”,并没有高下之分。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仍然必须启发我们反思,话到用时词穷怎么办?
在猝然降临的灾难面前,我们感受那么真切,思考那么深沉,不少同学的文章里却只有千篇一律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永远在一起。”表达如此缺乏灵性和个性,胸中有万壑松涛,笔下却词难达意,这是一种难言的痛苦吧?
那么,这难题怎么解?杜甫告诉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即使不破万卷,读一卷也自有一卷的收获。有心阅读的人,运笔自然生风。
作为老师,我非常负责任地说:阅读经典,是提升你写作能力的唯一正道,也是唯一的捷径。这么多年教学的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生质变,突飞猛进了,一定是读了经典。经典的快捷在于:你一头扎进经典,出来就是一个新人。
然而,阅读经典最大的好处并不在于有用。
烟花三月下扬州,人间最美四月天。其实,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若不能出门,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放飞。你读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就领略了一番俄罗斯风情;你读《瓦尔登湖》,就去了一趟美国的精神高地;你读《红楼梦》,不就得在大观园里常住吗?
同学,你可曾为没有知心朋友而苦恼?你可曾在孤独中试过与书为友?初唐诗人卢照邻写过两句让我一辈子都很喜欢的诗:“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与书为友,伴书而眠,那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当然,读书还有更重要的目的:让我们自立于世,更有尊严地生活。阅读经典让你心中自有权衡,网络小说不会给你一个权衡的,网络作品多半迎合流量,越反三观越刺激,读者越多,卖得越好,这样的阅读多了,多半是要荼毒你的灵魂,混淆你的三观的。而经典是经过历史洗礼的精品,看人看事自有一份洞见,让你不至于成为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一个腹有诗书的人,不至于随便被人笑为脑残的。
当然,阅读经典确实不能马上让你多考几分,走上社会也不会立即让你多赚几块钱。阅读经典,妙在无用之用。就像呼吸一样,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是你一刻都不能停。因为阅读经典关乎你的立身之本,关乎你灵魂的层次,关乎你的尊严,让你不出门而视通千里,让你心灵有伴……
你可能会说,老师,你说的这些要读书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又要学习又要玩手机,忙得很,我怎么可能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那怎么办呢?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先从买书开始吧。置办小书柜,枕边放本喜欢的诗集,有空时摸一摸翻一翻,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然后在手机上下载几个读书的APP,关注几个关于读书的公众号,这个大概比较容易。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阅读经典同样有用。你从万千经典中找几本感兴趣的,这个总做得到的。你若喜欢科幻,你就读刘慈欣的《三体》;你若喜欢画画,就读《月亮与六便士》;你若喜欢玩手机,也可以读读《乔布斯传》啊。你若有了阅读的兴趣,再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读书的渴望。
然后你还可以升级为:主题阅读。最近我们学习了儒家的财富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我就围绕“金钱与人性”的主题,布置大家搜集儒家关于财富观的论述,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深刻考量了金钱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群文阅读促进了深度思考,深度思考促进了深度表达。我班同学这次的读后感优作颇多,其中有两篇作品已被期刊录用。
循序渐进,让兴趣做主,围绕课本自然阅读,围绕主题拓展阅读,这是阅读本该有的自然节奏。由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生命不止阅读不息,阅读终有一天会像呼吸一样成为你生命律动的表征。
当然,读好书,好读书,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从来不是一个随心所欲就能抵达的境界。人生天地之间,生命无根却有八面来风。你若想立定根本,又能自由呼吸,唯有修炼此心,安静读书。